提起巨噬細胞,人們常想到它“吃掉”病原體的場景。raw 264.7巨噬細胞更像一位多才多藝的指揮官:一邊吞噬,一邊把多種蛋白酶擺到細胞膜外,剪切、激活或降解周圍的蛋白質,從而引導炎癥走向。要想知道這些“分子剪刀”何時出現、出現多少,就得先過三關:分離、標記、定量。 一、分離
常用的來源是腹腔灌洗液:向大鼠腹腔注射預冷PBS,輕輕按摩后回抽,可獲得>85%純度的巨噬細胞。若需組織原位巨噬細胞,則把肝或脂肪墊剪碎,用膠原酶Ⅳ消化30min,再通過CD11b+F4/80+磁珠或流式分選,就能拿到“三陽性”群體。
二、標記
膜蛋白酶多為跨膜或糖基錨定蛋白,如基質金屬蛋白酶-14(MT1-MMP)、CD26、ADAM17等。用熒光抗體標記時,需先在4℃下做Fc受體阻斷,避免非特異結合;隨后與抗體孵育45min,即可上機檢測。若目標豐度低,可采用生物素-鏈霉親和素二次放大,信號可再增5-10倍。
三、定量
流式細胞術給出的僅是相對熒光強度。要換算成每個細胞的抗原數,可借助定量微球標準曲線:微球預先偶聯已知量的抗小鼠IgG,與樣本同行染色,通過熒光強度-分子數標準曲線,即可把MT1-MMP的“平均熒光2570”換算為“約1.8×10?分子/細胞”。如此,不同實驗批次的數據就能橫向比較。
場景舉例:腹膜透析模型中MMP-12的時空表達
一項研究用高糖腹透液持續刺激大鼠,第7天即可檢出腹膜巨噬細胞表面MMP-12顯著上調;到第28天,其mRNA水平升高4.3倍,膜定位蛋白增加2.1倍,提示長期刺激促使細胞把更多MMP-12送到膜外,參與腹膜膠原重塑。
從腹腔灌洗到流式定量,只需三步,就能把巨噬細胞“誰、何時、多少”表達膜蛋白酶說得清清楚楚。掌握這套流程,我們就能在膿毒癥、組織纖維化或腫瘤微環境中,追蹤免疫應答的“剪刀手”們如何剪出炎癥的結局。